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其四十七·死生





  踏上临安的土地时已进四月,江南从来气候温和,花草茂盛更甚北地京城,满城榆荚纷飞。

  韩氏一族居于江南已有百年,期间出的文人墨客甚多,亦有不走仕途,偏行商路之人。已成了江南一带名望甚重的人家。

  韩东湖出身旁系,父母早亡,寄在膝下无子的族叔身边长大。待他长成,族叔也因病去世,于是包袱款款离开临安,自那之后再未回来。

  今日来迎寒蓁之人便是韩氏嫡系长子,细论起来是寒蓁的族伯。至于族长一早开了祠堂,上禀先祖,就等着寒蓁扶灵而往。

  皇帝发下的诏书寒蓁并未过眼,只当自己是以使者身份而来。一下船被一堆绫罗绸缎一拥倒是愣住了。

  “好孩子,这么多年你可受苦了。”身侧牵着她手的妇人正用绢子按着眼流泪,“这下可好了,东湖沉冤得雪,你也好姓回韩了。”

  寒蓁环顾四周,见周围人皆面露喜色,这个说“瞧这模样多像咱们韩家人?”,那个说“可巧这代女孩儿不多,这样越发热闹了。”便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,只是怔怔地不敢相信。

  “姑娘可高兴吗?”待灵柩入了祖坟,寒蓁回到韩家为她准备的院子,奉丹才按了她的肩问道。

  先前到祠堂时,族长亲自来迎她,雪白的须发颤动,见着她便口称侄女,许下过两日将她的名字载入族谱的承诺。

  寒蓁忙取了随身携带的圣旨看过,才知道皇帝言明自己乃是韩东湖唯一的女儿,当初大难临头,交与扬州陆家抚养,如今真相大白,望她能改回韩姓云云。

  寒蓁从未奢望过还能做世人眼中父亲的女儿,更没想到皇帝会在背后为她做那么多,几乎是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。

  便是嫡亲的人都未必有这份心思,可他明明是至高无上的九五至尊,竟如此纡尊降贵。寒蓁想得一回,心头便软一回。

  “宫中可有信来没有?”

  奉丹不仅身怀武艺,还善养猎鹰,出海那日倒提着两只猎鹰上船,旁人问起来只说是猎鹰飞得快,不至于误了大事,竟把个猛禽当信鸽使。

  不过诚如她所言,两只猎鹰交替来回,三五日便能得一趟信,有时是太后写的,有时是莫夭夭,皇帝倒是从不给她写什么,只随手初绽的花瓣寄给她,仿佛以此来提醒她走了多久。

  “有,”奉丹从袖中抽出几张叠好的信纸交给她,“宫中并无大事发生,宫外那户人家也未见有异。”

  “这便好,”院外年轻女子叽叽喳喳的笑声传了进来,似是在打趣六月里头要完婚的一位姊妹,寒蓁听了一会,忽地也笑了,“劳烦给我准备纸张笔墨,我想写封信。”

  她从未习过字,除了几个记账时常用的数字,其余皆写得不好,皇帝闲暇时手把手教练过,只是尚未学会,一路上收到信也因羞于提笔,从未回过,此时此刻她却只盼着将她的心思传达出去。

  因着皇帝并未限制她回宫之日的缘故,韩家人也放心留她。不过两月,寒蓁不仅上了族谱,在族中伯母婶母的引见之下,将韩家之人见过了大半,收养过父亲那位族叔的兄弟更将她看作自家女孩儿。

  “这下可好了,姑娘也算是有了靠山。”银笙从前院捧了韩家新制的春衫回来,抖开给她瞧,“听说江南的绣娘可是大楚最好的,今日一见果真如此。”

  韩家待她不薄,光是衣裳就为她裁了十几套,更有首饰头面等,似乎生怕旁人小瞧了她,一应皆是最好的。

  寒蓁一身丁香色春衫,正坐在窗前习字,乌油油的长发并未攒髻,只用根银簪束好。她那封信叫奉丹寄回去,皇帝难得回了封带字的信,只是并非他所写,而是韩东湖当年留在太学中的几张字帖。

  寒蓁看过便悄悄红了脸,自那之后每日习字学文不消多说。

  “你可是想多了。”寒蓁抿了嘴笑她。银笙不知她这一具陆家女壳子里装的果真是韩家姑娘,还当是皇帝为了给她捏造一个有名望的出身才如此为之。

  “虽说朝中无人,但论起名头响亮,江南韩家也不逊那谢家罢。”“镇南将军家也不过多些军功。”这样的话银笙反复提起,虽知她大抵是为了自己好,寒蓁听了总觉心中怏怏。

  她无意与皇后贵妃争些什么,更别提依仗家族。

  “你往后也该小心些,这里到底不是宫里头,虽说皆是女眷,这样的话传出去也是不好的。”

  正说着话,前头使人来请,说是大夫人邀寒蓁过去用午饭。寒蓁应下,随手抓了把钱叫她买糖吃。

  那小侍女转了转眼珠,贴上来道:“夫人叫姑娘打扮得好看些,今日还请了宁家公子过府。”

  寒蓁听了几乎笑出来,待人走后银笙叉了腰:“嗐!这大夫人,怎么还打着这样的主意。这媒要真是做成了,那可不是……了吗?”

  “你这大嘴巴可别瞎说话,一会我寻个由头拒了也就是了。”寒蓁伸出两根指头戳一戳银笙的额头,跟着就见奉丹一脸焦急地走了进来。

  她为人少言寡语,表情更是同皇帝如出一辙,若非十分重大之事,绝不会如此惊慌。

  “贵妃生了。”

  “什么?”寒蓁一惊,竟直接站了起来,“这才七个月啊。孩子可是无事?”

  “是个男孩,有些体弱。”寒蓁听了这话才松了口气,就被银笙的下一句话惊得呆在了原地,“可贵妃殁了。”